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栏目  移除栏目  石工风韵
钻井馆
作者:丁岗 李罗鹏 周卫东 发布者:赵小明 发布时间:2014-01-01 访问次数:639

   钻井馆坐落于东营校区西北角,1980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虽其貌不扬但却负有盛名。钻井馆是学校在原石油部的支持下专门为钻井学科而建设的,而且是迁校东营后建设的第一座科研实验楼。当时所有教学系都还在平房办公,对钻井教研室教师有如此高档的实验楼都羡慕不已。
   就是在这座实验楼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全尺寸环空模拟实验架,首次研制成功双千米刮刀钻头和硬地层油井孕镶人造金刚石单晶取心钻头,还有国内首创的海上弃置平台多层井口磨料射流切割技术、自振空化射流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破岩技术等等。刘希圣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在“定向井、丛式井技术”、“优选参数钻井、平衡压力钻井和井控技术”等科技攻关中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钻井技术的一系列新突破;沈忠厚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在“提高射流在井底工作效率研究”、“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自振空化射流钻头”、“水力—机械联合破岩技术”等科技攻关中取得重大成果,并把我校的射流研究中心建成了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心。
   就是在这座实验楼里,1986年,刘希圣教授成为全国钻井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高德利、翟应虎成为第一批博士毕业生。2001年,沈忠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弟子李根生教授成为我校第一位入选国家“杰青”的青年教师。当年曾经在钻井馆跟着导师学习、工作的许多年轻教师,现在有许多成为学术上的领军和拔尖人才,如王瑞和教授、李根生教授、孙宝江教授、管志川教授、李兆敏教授等。他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更为前沿的研究领域。
   1987年9月,前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深井研究室主任、副博士马尔科夫慕名前来深造学习数月,在刘希圣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不对称井底流场中岩屑运移规律”,时隔多年后他以国际知名钻井专家、国际井控组织独联体分会主席身份再访我校时,对钻井馆里难忘的岁月仍感慨不已,对我校钻井学科给予高度评价。
2002年4月,时任山东省省长的张高丽同志来校时曾到钻井馆参观高压水射流研究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用水射流数控切割机在一块不锈钢板上刻上“张高丽省长留念”七个字。沈忠厚院士在向张高丽同志赠送这一特殊礼物时说:“这是我们从省长签署的政府文件上拓下的墨宝”,一句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抚掌而笑。
   如今,钻井学科的科研实验室已大都搬离了钻井馆,实验条件也更为优越,但一提起钻井馆,年轻教师们还是往事如昨,感触良多。他们说:“怎么也忘不了当年自行设计建设环空实验架时跑油田管子公司借废旧材料的情景,忘不了沈老师天天骑着的破自行车、泛着汗碱的蓝中山装,怎么也忘不了陈庭根老师背着几十斤重的钻头多次往返于上海、山东、河北的情景。老一辈的敬业精神和吃苦作风对我们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