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工风韵
刘希圣——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创始人
作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1-07 访问次数:667

     刘希圣,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钻井著名专家。192612月出生于河北保定。1951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1956年开始,任北京石油学院钻井工程教研室主任。曾任石油工程系教授、钻井力学及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石油工程委员会委员,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石油大学学报编委员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刘希圣教授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油气井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他对我国石油钻井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他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高尚的师德以及敬业乐道精神,赢得了钻井界的普遍赞誉。


从零起步,钻井学科平地起


刘希圣在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学习时,学的是采煤,临近毕业时,由于国家急需石油技术人才,他积极报名加入了北洋大学刚刚成立的石油采矿组。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刘希圣成为了一名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对于倾其一生的石油事业,他几乎是从零点起步。但就是从这时开始,他将自己的人生定位确定在石油钻井专业,深钻博采,一路辉煌。


为了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他要攻下的第一个堡垒就是俄文。那时正是盛夏季节,暑热难当,他和同事们把自己几乎软禁在宿舍里,长达一两个月之久,夜以继日地一心猛攻俄文,就这样重新学习,重新摸索,跟随卢克君、周世尧等老石油专家,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他们既攻下了俄文,又啃下了欧美科技文献,还尽可能多地收集玉门等油田的现场资料,成为国内第一代石油师资中的佼佼者。


刘希圣从参与编写2公斤重俄译汉活页教材,到1961年主编我国第一部《油井工程》正式教材,十年之间他拾级而上,奠定了自己在学术界的领军地位。《油井工程》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情况,又将苏联、英、美的精华兼收并蓄,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现场经验,作为教科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浅显易懂,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和指导工作实际。1979年以此为基础又编写出版了《钻井工程原理》,几经再版,仍然是全国石油高校指定教材,同时又被全国地矿系统指定为重要的学习参考书,为我国石油钻井工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跋涉,科研高峰勇攀登


60年代,刘希圣先后开展钻头喷嘴技术、喷射钻井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1964年,他指导自己的第一位研究生。由他主持研制的流线型高效喷嘴,领先美国10年,该成果在胜利油田试验成功后,被推广到全国各油田,被誉为钻井史上的重要成果。


80年代初,刘希圣在我国首次建立了第一台大型全尺寸直井环空模拟实验架,系统地开展了垂直井环空水力学及携岩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也是刘希圣主要科技成就,是他对国家的创造性贡献之一。


当时,环空水力学已在国际上悄然兴起,而我国当时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石油工业要发展,钻井科研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国外已经开始了环空水力学的研究,我们不干就更落后了。刘希圣做出了抉择。为节省资金、节省时间,建设环空模拟实验架所需的材料是他四处求援得来的。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一直盯在现场,与高高矗立的环空实验架相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1980年,刘希圣派助手到南京大学去取经,又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去了解运用同位素测试的信息。最终,在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他们用同位素示踪测速方法,研究黄河砂运移规律,这恰恰与环空水力学实验中岩屑运移规律的测量相似。经过10多次往返郑州,他终于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那里学到了同位素示踪测试方法,研究工作自此一日千里


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深入,刘希圣及其实验室的同志们干劲十足,愈战愈勇,不久又掌握了用激光测速方法测量流体速度的分布,并于1988年自行研制出用超声波测水平井中岩屑床厚度的技术,这项技术于1990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定向井、从式井钻井技术》和在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的水平井环空水力学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中,在多功能环空实验架上,他进行了九种钻井液、多种参数、对携岩效率影响等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规律和结论,所建立的水平井岩屑床厚度及环空固液两相流的环空压降的经验模式,亦得到了现场实验的验证。这些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平井环空携岩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填补了环空水力学领域中的空白。


国外石油工程专家认为,刘希圣所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水平井环空水力学携岩理论及应用技术,对丰富环空固液两相流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研究成果在国外同类研究中亦处于领先地位,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基于刘希圣教授对我国石油钻井学科的卓越贡献,19868月,他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石油钻井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爱才惜才,桃李芬芳香满园


在石油钻井的教育事业上,刘希圣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手执教鞭数十载,教育和感召着他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们。他以身示教,率先垂范。在科学研究上,他要求有理有据、科学严谨;为人处世上,他要求坦荡磊落、精诚团结,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1996年,年近七旬的刘教授带着石油大学钻井学科一班人,到辽河油田去谈关于小井眼的科研课题。1月份的辽河油田,严冬腊月,滴水成冰。七旬老者亲自出马,为了节省课题经费,他带头住简陋的招待所,吃低档次的东北快餐。回想当年在春风不度的玉门油田参加鸦儿峡构造会战,在零下20℃的条件下值夜班,就着咸菜吃玉米面饼的情景,如今的一碗热面条,就足以让这位钻井专家心满意足了。


刘希圣长期以来,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人才倍加爱护,他对于学生的困难体察细微,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科研上积极提供帮助,他爱惜人才,往往超过爱惜他自己。为了培养人才,他甘为人梯,不遗余力地扶植年轻一代,以他的声望为年轻人开路,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可以说弟子们的每一个进步,都与他的精心指导密切相关。他利用每个有利时机让年轻的人才抛头露面,让他们登台亮相,他带着年轻人去拜见油田的领导,向油田领导引见,以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为年轻人日后能顺利地与油田合作创造条件。在承接大的科研课题时,他退至二线,出谋划策,而将年轻人推向前去,使他们独当一面,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肯定和支持年轻人选定的研究方向。如今,他的多名弟子,都已成为钻井界的精英。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高德利教授,是刘教授指导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


正像学生在他70岁生日和执教45年时送给他的诗中所说的那样,刘教授辛勤耕耘40年,桃李芬芳香满园。刘公业绩实堪羡,钻井名家盖世传!


刘希圣——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创始人

(杨安 侯洪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