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生工作 新1
石油工程学院参加中原碳文化研习活动
作者:王先祺 发布者:于梦飞 发布时间:2024-09-02 访问次数:101

【本站讯】为进一步加强油田和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就业工作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8月18—21日,山东省高校石油工程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三校师生15人参加中原碳文化研习交流活动,黄维安副院长带领我院7名师生参加该活动。

中原油田研习团队员合影

在油田精心安排下,研习团一行先后深入油田展览馆、中原油田油气藏协同研究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濮三中转站“余热+光伏”综合利用项目、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处理厂、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进行参观学习。

信息化助力创新规范管理“新助手”

 

研习团来到油气藏协同研究中心交流学习

8月19日上午,研习团到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参观油气藏协同研究中心交流学习。新建成投入使用的协同研究中心配备了主流的物探、地质、油藏模拟、压裂模拟、导向跟踪等研究软件和办公通讯类软件,同时具备钻井、压裂实时数据传输,现场通讯功能。

协同研究中心的建成投用,改变了科研工作模式、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提高了井位论证和钻井轨迹跟踪等工作效率,在提高研究决策效率、为科研人员减负、创新提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维安副院长就目前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情况与协同研发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并预祝油气藏协同研究中心成为行业样板。

 

研习团到中原油田信息化中心参观学习

随后,研习团来到中原油田信息化中心参观学习,了解信息化中心的工作重点及未来工作展望。油田信息化中心副经理周敬带领参观了信息化中心的设备和温馨的工作场所。油田生产信息化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马龙就老油田低成本建设、生产信息化建设、能管中心建设及智能储气库建设等方面做了介绍,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谢遥介绍了所室主要工作职能和攻关方向。就经营管理及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做了介绍,中心先后推出油田三大计划、人力资源及移动应用等项目,为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油田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油田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再利用+新能源” 节能减排助力“双碳”

研习团前往濮城采油厂濮三中转站和油气技术服务中心

19日下午,研习团部分师生前往濮城采油厂濮三中转站和油气技术服务中心。在濮城采油厂濮三中转站,研习团成员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参观了“余热+光伏”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节约伴生气160万立方米、标准煤1900多吨、减排二氧化碳3400多吨。

厂内一侧为光伏板布置区,经工作人员介绍,采油厂用电优先利用光伏发电,且当光伏发电量大于采油厂消耗时,还能输送进入电网供居民使用。现场油田专家介绍:“在各站屋顶及空地上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热泵提供电能,再利用热泵提取采出水的部分热量替代联合站加热炉,实现了‘余热+光伏’综合利用。”

在油气技术服务中心,有外观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集装箱,里面却藏着制氢工艺柜、电源整流柜等高度集成系统,这些组成了国内单套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产出纯度为99.9995%的“超纯氢”。

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利用清洁能源制氢,从生产到运输,做到全程“零”碳排放。据了解,相对常规的制氢工艺,该项目大为减少了二氧化碳及其它空气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的排放。利用风能和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其他制氢方式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大约2万吨,环境效益明显。

 据悉,今年三月,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已在濮阳工业园区顺利开工。已建成投产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与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比邻,并将SOEC项目作为“子课题”提供技术、设备设施等支持。目前主流的“绿氢”制取有三种技术路线:碱性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制氢、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制氢。SOEC制氢在三者中效率最高、能耗最低,且相较于前两者,解决了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液态电解质腐蚀流失等问题。

“除了制氢之外,SOEC技术在二氧化碳回收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据现场专家介绍,SOEC技术若在生产环节添加二氧化碳,还可生成合成气,进而可生产合成燃料,如柴油、航空燃油等。

21日上午,研习团全体学生到天然气处理厂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处理厂生产工艺流程和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程,深切领会了中原油田的精细管理和精耕细作。

科技创新校企携手谱新篇

 

研习团师生与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座谈交流

19日下午,研习团部分师生前往中原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座谈会,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技术发展部经理兰凯主持,钻井院做了《中原钻井院科技工作情况》报告,黄维安副院长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整体情况汇报,张锐教授做了钻完井前沿技术的汇报。双方进行了交流发言。

20日下午,中原油田研学交流座谈会在天然气处理厂举办,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油田信息化建设、CO2提高采收率(EOR)建设及精细化工研究等议题。会议由天然气处理厂副厂长刘光主持,信息化管理中心科研室主任冯继盛介绍油田信息化建设情况,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技术研究所吴莎介绍油田碳中和建设情况。天然气处理厂副厂长刘光围绕处理厂的建设情况做了详细汇报。他介绍了处理厂在精细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规划,特别是在新型催化剂开发和工艺流程优化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1日下午,研习团部分师生前往中原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座谈会,研究院院长牛保伦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机构组成、科技成果及未来攻关的方向,张卫东教授介绍了学校碳中和方面的进展情况,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追根溯源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19日下午,研习团部分师生前往中原石油工程铁军文化传承馆,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在《孕育铁军》《成就铁军》《壮大铁军》《见证铁军》《赋能铁军》《铸就铁军》六大部分, 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超越”的中原铁军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集中体现了中原石油工程队伍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展示了中原铁军服务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艰难创业征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所作的重要贡献。

 

研习团前往中原文化宫参观学习

20日上午,研习团成员一同前往中原文化宫,了解中原油田开发建设的辉煌历程,感受油田老一辈石油人拼搏进取的精神。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依次参观了展厅六大板块四个部分的内容,通过馆内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实物展品等,研习团成员了解了中原油田蓬勃发展背后的故事,感受到中原石油人为祖国能源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

21日上午,研习团部分教师参加了中原油田企业文化交流座谈会,油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江平详细介绍了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及特点,并就《中外石油文化》教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双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中原油田碳文化研习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原油田在信息化建设、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铁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等方面做出的卓越成果,更看到了中原油田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而展现出的责任担当。” 在谈及本次研习的收获与感悟时,我院孟旭博士表示,“我相信,中原油田所展现蓬勃朝气及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能够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为中原油田的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硕士生蒋佩吟:中原油田研学之旅的每一站,我都深刻感受到了油田技术与创新的前沿力量的魅力,我对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油田绿色能源的未来充满期待。这次研学不仅让我看到了油田在信息化、碳中和及新能源领域等前沿技术上的探索,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原油田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这样的实践经历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激励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本科生王先祺非常感谢中原油田和学院为我们提供本次研习机会,在研习中,我们看到中原油田在碳中和道路上的尝试与努力,了解到更全面、更前沿的技术与理论在油田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实践。油气藏协同研究中心、无人机巡检、“余热+光伏”综合利用项目等信息化、智能化、低能耗、高利用的项目更让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加压奋进的中原油田。祝愿中原油田在碳中和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新的奇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学校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优化专业布局、鼓励学科交叉、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着力构建完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本次中原碳文化研习,为后期校企合作的开展建立了联系;“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理想信念也将会继续引领研习团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祖国的能源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摄影:王先祺)